以下文章源自陈志文察看 ,作者陈志文
看点 两会期间,很多关于教育的提案重上热搜,其中一条关于取消中高考考试的提案,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2021年高考考试报名人数近1100万,但愈加多的大学生,带来的仿佛是更大的角逐重压和更迅速的“学历贬值”。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觉得,本质上来讲,取消中高考考试出发点虽然好,但忽视了教育焦虑其实社会角逐、筛选焦虑的前置。要想解决教育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社会角逐焦虑。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陈志文察看
文丨陈志文 编丨Zemira
最近关于取消中考,取消中考分流,普及普通高中,甚至取消高考考试,普及大学以减少教育焦虑的建议此起彼伏。出发点虽然好,但显然看错了病,抓错了药。
教育焦虑从何而来?
教育焦虑来自哪儿?是中、高考考试导致的吗?答案是相反的。
黑龙江理科本科线280分,其他不少省本科线最低也仅有300分出头;
在高考考试报名人数第二高的广东,专科最后录取线是100分,假如剔除赋分的起评分30,实质等于40分。 剔除先天智商偏差的同学,满分750分的状况下,想低于40分是有困难程度的,普通人恐怕也办不到。
专科分数线低至这样,不止是广东,在全国也是常见存在的状况。考不上大学在当今的中国已经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高考考试带来的焦虑就没有了吗?角逐就不激烈了吗?
角逐仍然非常激烈,父母考生仍然非常焦虑,由于在每人都能上大学的今天,水涨船高,大伙都想上更好的,譬如本科,要上211、985,双一流,上清华北大。
为何?由于社会评价这样,用人单位就是如此选拔人的。在每人都能上大学的今天,用人单位更关注你是什么大学毕业的。
大家放眼去看,什么省级的选调生不是严格限定了毕业学校的?即使是985高校毕业,也未必有资格。某省选调生资格严格限定在10余所高校,很多985高校也不可以入围。各用人单位在招聘上也类似,不只看学历,更看大学本科出身。
去年网上曾流传上海交大一个搞算法的博士由于本科出身于双非学校,被用人单位拒绝。也是上海,2018年落户新政调整,其中明确提出,北大清华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直接落户,不再算积分。
注意,仅限清华北大应届本科毕业,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还没资格,由于这两所学校的本科更稀缺。
于是,考生父母追求名校,追求清华北大,各中学也偷偷摸摸地追求这个标准。社会评价在全方位左右着大家的教育评价,学生与父母的追求,包含社会的追求。
80年代,90年代初,在高等教育还是精英教育的年代,每年仅招生几十万人,学校之间比拼的是升学率,由于专科生也是“天之骄子”,包分配工作的。
随着1999年的大扩招,这一标准飞速发生了改变,本科率,重点率,985率,清北率都出来了,由于大学招生已经是当年的10余倍,完全进入普及化年代。
2021年高校招生1001万,研究生招生也逼近了120万,于是一些用人单位与地方政府,不只看学历,还要看出身即你本科是什么学校毕业的,由于研究生也太多了。
水涨船高,非常显然,这是社会角逐与社会评价在教育范围的投射。中、高考考试教育焦虑其实是社会角逐、筛选焦虑的前置,本质无关教育,目前是,过去也是。
评价方法急切需要改革
我是80年代初初中毕业的。我的同桌是班里1、,最后她考上中师去当了老师,未读高中,而我学习不如她,继续读高中。当时大家的中考招生规范,是最棒的学生才有资格考中职,中职先录取,中学(普通高中)才录取。
不少出色学生第一选择的是中专,中师,中技等中等职业学校,缘由就是中专毕业就有了铁饭碗,有了城市户口,但普高却没。于是大伙纷纷争抢中专,中技,特别是农村与小城市的孩子。
当年热衷上中职,显然也是社会的筛选和评价致使的。
高考考试,中考与中考分流带来的焦虑,本质还是社会角逐的焦虑,并不是教育规范,或者说中、高考考试导致的。大家即使取消了中考,高考考试,最后所有人都能上大学,教育焦虑仍然会常见存在,由于你上什么大学是不一样的。
也有人纯真无邪地说,这个矛盾可以通过提升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解决,即办更多的很大学,更多的“清华北大”。
先不说是不是可能,即使全中国高校都是双一流,假如不改变评价方法,水涨船高,用人单位无非就是更严格的规范,限定有限的几所双一流大学而已,就如各省选调生严格限定在部分出色的985高校,就如上海2018年对北大清华毕业生落户的细分一样。
也就是说,每人都是双一流高校毕业,也同样存在这种角逐与焦虑,绝不是通过教育的调整,或者改革就能改变的。
同理,取消中考,包含取消中考分流,并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焦虑的问题。依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去年全国中考的升学率是92%,和高考考试基本一样。其中65%上了普通高中,35%上了职高。严格的5:5分流,十余年来根本就没达成过,无论在什么省。事实上普通高中占比在过去一年显著提高,但大伙反而更焦虑了。
很多的教育问题,本质是社会问题,是社会问题在教育上的投射,反过来也制约了教育的改革与进步,这也是中国教育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
譬如异地高考考试,本就是社会治理的问题,假如没落户的限制,何来异地高考考试的问题、随迁子女就学的问题?
同样,教育评价出现的问题,也多是社会评价致使的问题,譬如用人单位对出身,即毕业学校与学历的限制,何尝不是按高考考试分数评价人才优劣?
在招生改革上,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迟迟没办法全方位落实,何尝不是诚信等问题危及招生的公平正义?
走班选课致使物理选考人数降低,何尝不是社会功利文化对学生和父母的影响?教育的极端功利何尝不是大家功利文化的一部分?
教育是被这种功利文化“功利”了,而不是教育变功利了。
跳出教育看教育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大家必须要有系统思维,跳出教育看教育。在教育的进步上,需要从国家与社会需要角度去定位教育的进步方向;在改革上,也要从社会的系统角度,搞了解教育问题的本源,不可以简单就教育问题看教育问题,要从力所能及的地方下手,与有关部门联动去解决教育问题。
但无论怎么样,不可以奢望通过教育改革去调整社会问题。如此做的结果,不只解决不了有关的教育问题,更容易破坏教育系统自己形成的平衡,带来更复杂的害处,最后只不过折腾教育,折腾老师、父母与学生。
但遗憾的是,无知者无畏,社会公众,包含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士、专家,由于误解,动辄就提出一些宏论,期望通过教育的大改革来解决“教育”问题——实质是社会问题,譬如教育焦虑。
这种表面化的教育改革建议,总是会导致更紧急的衍生问题,甚至是方向性错误,形成连环纠错的改革,是大家坚决要防止的。
对此,大家的教育决策者也需要定力,做好说明讲解工作,绝不可以让这类错误的判断牵着鼻子走。
教育焦虑如何解决?第一还要回到社会焦虑与社会角逐焦虑的解决上。譬如社会各阶层与行业收入差距的缩小,譬如社会保障规范的均衡。
假如公务员与企业,编制内与编制外社会保障规范没太大不同,多数人恐怕就不会那样执着地通过学历与出身追求体制内的工作。同样,假如不同行业之间的薪资待遇差距不悬殊,又如何可能出现对职业教育的鄙视,逃离?
假如这类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也就解决了多数人社会角逐的焦虑,常见的教育焦虑势必消退,包含功利的追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仅存的教育焦虑,永远就只不过少数有更高追求的人的焦虑,也不需要大家去解决了:过高的期望,有焦虑也是势必的。
当然,教育更不是坐等,也需要尽量积极回话这类焦虑,采取手段解决,减少这类焦虑,但绝不是简单靠取消中考,取消高考考试,每人都上大学,甚至很大学,期望通过教育的大同来解决教育焦虑,实则是社会焦虑,社会角逐。
最后还是想再重复一遍,教育改革,解决不了社会问题,任何试图用教育改革调整社会问题的改革,总是搞乱的是教育!